24小时咨询电话:0531-87973995
课程类别Product category
政策信息 policy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手机:
13241838330
电话:
0531-87973995
邮箱:
2087217266@qq.com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与齐州路中建锦绣广场2号楼1209室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信息 > 政策法规
保密设备销售的法律边界与合规指引​
发布时间:2025-10-29点击量:17

保密设备作为守护国家秘密的核心技术载体,其销售活动直接关系国家安全与利益。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密码法》《出口管制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 “资质准入、全程管控、责任严明” 的销售监管体系。本文从法律框架、核心要求、风险防控三个层面,详解保密设备销售的法律规定与合规路径。

一、保密设备销售的法律体系与监管逻辑

保密设备的销售监管遵循 “分类管控、分级负责” 原则,形成以国家保密局、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为主的多维度监管网络,核心法律依据与监管逻辑如下:

(一)核心法律与部门规章支撑

根本遵循:《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条例

明确保密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规定 “属于国家秘密的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运输、使用、保存、维修和销毁,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同时严禁非法买卖涉密设备,将 “买卖、转送国家秘密载体”“出售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涉密信息设备” 列为违法行为,为销售活动划定基本红线。

专项管控:《密码法》与商用密码监管规定

商用密码设备作为保密设备的重要类别,其销售受《密码法》严格约束。国家对商用密码实行 “进口许可、出口管制” 制度,明确列入《商用密码进口许可清单》《商用密码出口管制清单》的设备,必须经商务部审批获取许可证后方可开展进出口业务。

技术标准:保密认证与检测规范

国家保密局制定《涉密信息系统安全通用要求》(GB 5060-2018)等系列标准,要求所有涉密设备必须通过保密技术检测,获得认证标识后方可销售。如涉密计算机需符合 BMB18-2011 标准,加密存储设备需满足《信息安全技术 磁介质防辐射擦除》(GB 17859)要求。

(二)监管主体与职责分工

国家保密局:负责涉密设备的保密资质认定、技术标准制定与销售环节保密监管,查处未经认证销售涉密设备的行为;

商务部:主管商用密码等保密相关设备的进出口许可审批,对违规进出口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海关总署:对进出口保密设备实施通关监管,查验许可证件,拦截非法进出口货物;

公安机关与国家安全机关:打击非法销售、倒卖涉密设备的犯罪行为,如监守自盗、网络非法交易等案件。

二、保密设备销售的核心法律要求

(一)销售主体资质:准入的法定门槛

涉密业务资质强制要求

从事涉密设备销售的企业必须取得国家保密局颁发的 “涉密信息设备销售资质”,资质等级根据设备密级分为甲级、乙级,分别对应绝密级、机密级 / 秘密级设备销售权限。未取得资质擅自销售的,将被责令停止业务、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资质维持与动态监管

持证企业需建立完善的保密管理制度,配备专职保密管理人员,定期接受保密检查。若存在 “销售未经认证设备”“泄露客户涉密信息” 等行为,将面临警告、暂停资质、吊销资质等处罚。

(二)销售对象与流程:精准管控与全程留痕

销售对象的合规审查

企业必须对采购方的 “涉密资格” 进行严格审核:机关单位需提供保密要害部门部位证明,企业需出示涉密业务资质证书,个人原则上不得采购涉密设备。严禁向无资质单位或境外机构、人员销售涉密设备,确需向境外销售的,必须通过出口管制审批。

销售流程的规范化要求

签订保密协议:明确设备使用范围、保密责任与泄密追责条款;

建立销售台账:详细记录设备型号、密级、数量、采购方信息、交付时间等,台账保存期限不少于 5 年;

交付与培训:设备需送达保密区域,交付时同步开展使用规范培训,禁止通过普通物流运输涉密设备。

(三)进出口特殊管控:国家安全的双重防线

进口许可管理

进口《商用密码进口许可清单》所列设备(如高端密码机、量子密码设备),需向商务部提交申请表及证明材料,获得 “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口许可证” 后方可报关。海关凭许可证验放,无许可的一律扣留调查。

出口管制与审查

出口保密设备需严格遵循 “清单管理 + 许可审批” 原则:

首先确认设备是否列入《商用密码出口管制清单》,如含有 64 位以上密钥长度的加密芯片、加密速率 10Gbps 以上的 VPN 设备均在管制范围内;

向商务部申请出口许可证时,需提交最终用户证明、用途说明等文件,涉及敏感国家或地区的,还需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禁止向受联合国制裁的国家或地区出口保密设备。

(四)禁止性行为:不可触碰的法律红线

销售未经国家保密局认证的设备;

向无资质单位或个人出售涉密设备;

未取得许可擅自进出口管制范围内的保密设备;

销售过程中泄露设备技术参数或客户涉密信息;

回收废旧涉密设备后未做安全技术处理即转售。

三、违法销售的法律责任与典型案例

(一)行政责任

未取得资质销售:责令停止业务,没收违法所得,并处 10 万元以上 50 万元以下罚款;

进出口违规:商务部可处货物价值 1-5 倍罚款,海关可没收货物并暂停进出口经营资格;

资质违规: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

(二)刑事责任

非法出售、提供国家秘密罪

若销售的设备含秘密级以上信息,或在销售中泄露设备核心保密技术,可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情节严重的,处 3-7 年有期徒刑。

非法经营罪

未经许可长期从事涉密设备销售,扰乱市场秩序的,可处 5 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 1-5 倍罚金。

案例警示:监守自盗变卖涉密装备案

某涉密单位库房管理员高某利用职务便利,窃取数百件涉密专用装备通过网络销售,获利数十万元,其行为因危害国家安全,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 7 年 6 个月,并处罚金 10 万元。此案明确传递出 “涉密设备严禁非法交易” 的法律底线。

四、销售企业的合规管理建议

(一)建立全流程合规体系

设立保密管理部门,配备持证保密员,定期开展法规培训;

建立 “资质审核 - 合同评审 - 台账管理 - 售后追溯” 全链条管控流程;

每季度开展自查,重点核查销售对象资质、设备认证文件、进出口许可等资料。

(二)强化技术与风险防控

对销售的涉密设备粘贴唯一识别码,实现全生命周期可追溯;

采用加密系统存储销售台账与客户信息,防止数据泄露;

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发现违规销售线索立即向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三)合规应对进出口业务

提前对照《商用密码进出口管制清单》梳理产品,明确管控范围;

委托专业机构办理许可申请,确保材料真实合规;

对境外客户进行 “最终用途核查”,避免设备被转用于危害我国安全的活动。

结语

保密设备的销售绝非普通商业行为,而是承载国家安全责任的特殊活动。销售企业必须摒弃 “重利润、轻合规” 的思维,严格遵循资质准入、对象审核、流程管控、进出口许可等法定要求,将合规理念贯穿于经营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触碰法律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