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
- 13241838330
- 电话:
- 0531-87973995
- 邮箱:
- 2087217266@qq.com
- 地址:
-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与齐州路中建锦绣广场2号楼1209室
保密法治建设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我国保密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为核心,涵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相关配套法律的多层次制度框架。本文按时间顺序梳理我国重要保密法条的发布与实行时间,展现保密法治建设的发展脉络。
一、核心法律:保密法的诞生与三次演进
我国保密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该法律经历了一次制定和两次重大修订,见证了我国保密工作的时代变迁。1988 年 9 月 5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这部法律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规范保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首次明确了国家秘密的范围、密级划分及管理要求,标志着我国保密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首部保密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2010 年 4 月 29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对保密法进行了首次修订,此次修订引入了定密责任人制度,强化了涉密信息系统管理要求,并将 "保密工作部门" 调整为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赋予其更多行政管理职能,使保密管理更加适应电子政务发展需求。
2024 年 2 月 27 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对保密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这是新时代保密法治建设的里程碑事件。新修订的保密法共 6 章 65 条,比 2010 年版本增加 12 条、修改 38 条,于 2024 年 5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此次修订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密工作的成熟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强化了科技防护要求和涉密人员全周期管理,为应对数字化时代的窃密风险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行政法规:实施条例的配套完善
作为保密法的重要配套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也经历了两次修订,与保密法形成有效衔接。2014 年 1 月 17 日,国务院公布了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 646 号),对保密法的规定进行了细化,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该条例自 2014 年 3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条例首次系统规范了定密责任人制度、保密事项范围管理和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为基层保密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
随着 2024 年保密法的重大修订,实施条例也同步更新。2024 年 6 月 26 日,国务院第 35 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以国务院令第 786 号公布,自 2024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新条例与 2024 年版保密法保持高度一致,对定密程序、涉密载体管理、监督检查等内容作出了更具体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保密法律实施机制。
三、部门规章:专业领域的保密规范
在国家保密局等部门层面,一系列规章的出台为保密工作提供了更细致的操作指引。2014 年 3 月 9 日,国家保密局发布《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国家保密局令第 1 号),首次系统规范了定密工作的程序和要求。2020 年 11 月 13 日,国家保密局局务会议通过《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于 2020 年 12 月 10 日公布,自 2021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该办法取代了 2013 年版本,加强了对涉密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的资质管理。
2025 年,保密规章建设迎来新进展。2 月 17 日,国家保密局局务会会议通过《国家秘密定密管理规定》,3 月 18 日以国家保密局令 2025 年第 1 号公布,自 2025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该规定废止了 2014 年的《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和 2017 年的《保密事项范围制定、修订和使用办法》,进一步优化了定密流程,提高了定密精准化水平。
四、关联法律:多领域的保密协同体系
(一)网络与数据安全领域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安全成为保密工作的新领域,相关法律中也纳入了重要的保密条款。2016 年 11 月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自 2017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该法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的数据出境安全管理作出严格规定,要求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有效应对网络安全事件,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2021 年 6 月 1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自 2021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该法明确规定 "开展涉及国家秘密的数据处理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同时要求国家机关对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商务信息等数据依法予以保密。
2021 年 8 月 2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自 2021 年 11 月 1 日起施行。该法要求对敏感个人信息采取特殊保密措施,明确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加强保密管理,共同构建起数据时代的保密防护网络。
(二)反间谍与国家安全领域
2014 年 11 月 1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2023 年 4 月 26 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修订后的法律自 2023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该法明确规定 "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依法支持、协助反间谍工作,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反间谍工作秘密",并对非法获取、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数据、资料、物品等行为设定了法律责任,与保密法形成有效衔接。
五、保密法治建设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脉络
我国保密法条的发布与修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时间分布看,2010 年以来保密立法节奏明显加快,反映了信息化、数字化对保密工作的深刻影响。2010-2025 年间,平均每 1.5 年就有一部重要保密法规或规章出台,特别是 2024-2025 年的密集修订,体现了国家对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高度重视。
从制度演进看,保密法律体系从最初的基础性规范,逐步发展为涵盖定密管理、涉密人员、信息系统、资质认定等全领域的完整体系。法律条文从原则性规定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如 2025 年《国家秘密定密管理规定》对定密程序的细化,使保密工作更具可操作性。
我国保密法条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应对窃密技术不断升级的法治进化史。从 1988 年首部保密法应对传统泄密风险,到 2024 年修订版聚焦网络窃密、新兴技术窃密等新型威胁,保密法律始终与时代同步。从单一保密法到多部门协同的法律体系,从传统载体管理到数据安全防护,我国保密法治建设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了解这些法条的发布实行时间,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保密法治建设的脉络,增强依法保密的自觉性。
上一条 : 抱歉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