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咨询电话:0531-87973995
课程类别Product category
政策信息 policy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手机:
13241838330
电话:
0531-87973995
邮箱:
2087217266@qq.com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与齐州路中建锦绣广场2号楼1209室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信息 > 政策法规
我国保密法更新修订围绕的原则:守护国家秘密的法治升级​
发布时间:2025-09-19点击量:12

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下,保密工作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024 年,我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紧密围绕着一系列关键原则,旨在应对新挑战,完善保密工作体系,为国家秘密安全保驾护航。

坚持党管保密,稳固政治方向

党对保密工作的领导,是保密工作的灵魂与根本。自党的早期发展历程起,保密工作就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便作出党最早的保密规定,要求在党处于秘密状态时,党的重要主张和党员身份应保守秘密 1922 年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个党章,明确规定 “党员泄露本党秘密,地方执行委员会必须开除之”。此次保密法修订,将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保守国家秘密工作的领导” 写入总则,进一步明确中央保密工作领导机构领导全国保密工作,涵盖研究制定、指导实施国家保密工作战略和重大方针政策,统筹协调国家保密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推进国家保密法治建设等重要职责。这从法律层面确保了保密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将党管保密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为保密工作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实际工作中,各级党组织严格落实党管保密原则。例如,某重要科研项目涉及国家安全关键技术,项目团队所在单位党组织,从项目启动之初便介入保密管理,组建由党组织负责人牵头的保密工作小组,依据党和国家保密工作要求,制定详细的保密方案,对项目中的人员管理、信息流转、技术资料存储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确保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国家秘密安全无虞。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国家安全面临着多元、复杂的威胁与挑战。保密工作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新修订的保密法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密工作成熟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全面考量政治、经济、科技、网络等多个领域的安全需求,在保障国家秘密安全的同时,兼顾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促进国家发展。在定密与解密环节,明确保密事项范围的确定应遵循必要、合理原则,进行科学论证评估,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定密责任人制度和定密授权机制,对密点标注作出原则规定,推动定密精准化、科学化;将国家秘密审核由定期审核改为每年审核,明确未履行解密审核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法律责任,压实定密机关、单位主体责任,在严守国家秘密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为信息资源的合理流通与利用创造条件

以某地方政府部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例,建设过程中涉及大量城市运行数据、居民信息以及政务信息等,其中部分信息关乎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该部门依据新保密法要求,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一方面对涉及国家秘密的数据进行严格定密与管理,确保数据存储、传输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对可公开的数据进行合理梳理与开放,促进城市治理效率提升与经济发展,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立足实践,吸纳成熟经验

随着时代发展,保密工作实践不断涌现新问题与新挑战,同时也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此次保密法修订充分吸收了工作实践中定密、解密、涉密人员管理、保密科技应用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在涉密人员管理上,补充细化了涉密人员基本条件、权益保障和管理要求等方面的规定,建立起涵盖上岗前保密审查及定期复审、在岗期间保密管理及教育、离岗离职程序及要求、脱密期管理等的 “全周期” 管理制度,让涉密人员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

在某涉密军工企业,长期以来在涉密人员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体系。从人员招聘时的严格背景审查,到入职后的定期保密培训与考核,再到离岗时的脱密期管控,都有详细流程。新保密法修订后,企业对照法律规定,进一步优化自身管理流程,将实践经验与法律要求深度融合,使得涉密人员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有效降低泄密风险。

重视科技创新,强化科技防护

当今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广泛普及,使国家秘密的存在形态与运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泄密风险随之增加。新修订的保密法高度重视保密科技创新和科技防护。在总则中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保密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法保护保密领域的知识产权。规定涉密信息系统应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规划、建设、运行、维护,配备保密设施、设备,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要求机关、单位加强对信息系统、信息设备的保密管理,建设保密自监管设施,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保密风险隐患;对用于保护国家秘密的安全保密产品和保密技术装备,明确其应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并建立抽检、复检制度

例如,某金融机构在处理涉及国家金融安全的涉密数据时,采用了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加密存储设备与加密传输技术,构建了具备实时监测与预警功能的保密自监管系统。一旦系统检测到异常数据访问或传输行为,能够迅速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阻断措施,有效保障了国家金融秘密的安全,这正是保密法重视科技创新与科技防护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我国保密法的更新修订围绕的这些原则,紧密贴合时代需求,为保密工作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支撑。通过坚持党管保密、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吸纳实践经验以及强化科技防护,不断提升保密工作的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切实筑牢国家秘密安全防线,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未来,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与技术的不断革新,保密法也将持续与时俱进,为守护国家秘密安全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