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
- 13241838330
- 电话:
- 0531-87973995
- 邮箱:
- 2087217266@qq.com
- 地址:
-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与齐州路中建锦绣广场2号楼1209室
机关单位作为国家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的核心场所,日常工作中涉及大量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和商业秘密,这些信息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机关人员作为秘密信息的直接接触者和管理者,其保密意识和行为规范是防范泄密风险的第一道屏障。从涉密文件的流转到网络信息的传输,从会议内容的守口如瓶到废旧资料的规范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机关人员的保密素养。
文件管理:从生成到销毁的全链条保密
文件是机关工作中秘密信息的主要载体,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是保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文件生成环节,机关人员需根据信息敏感程度准确划定密级,杜绝 “高密低标” 或 “低密高标” 的情况。某市委办公室在起草一份涉及城市规划的文件时,工作人员未充分评估信息敏感度,将应标注 “机密” 的内容误标为 “秘密”,导致文件在流转中被更多无关人员接触,虽未造成实质泄密,但已违反保密管理规定,相关责任人受到批评教育。这一案例警示我们,密级划定是文件保密的基础,必须严谨细致,经得起检验。
文件流转过程中,“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 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机关人员传递涉密文件时,必须使用单位内部的涉密通讯系统或机要交通渠道,严禁通过微信、QQ 等非涉密网络工具传输。某县财政局工作人员刘某为方便工作,将一份秘密级的财政预算报表通过微信发送给同事,不料该同事的微信账号被盗,报表内容被黑客获取。尽管单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但仍造成了不良影响,刘某因违反网络保密规定被调离涉密岗位。此外,涉密文件的借阅、复印、销毁等环节均需严格履行登记手续,就像涉密文件复印时要遵循审批程序、控制数量一样,确保每一份文件的去向都可追溯。
网络安全:守住数字时代的保密关口
随着信息化办公的普及,网络成为机关工作的重要平台,也成了泄密风险的高发区。机关人员使用计算机时,必须严格区分涉密设备与非涉密设备:涉密计算机严禁连接互联网,不得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外接 U 盘等存储介质前需经过病毒查杀和保密检查。某省统计局的涉密机房曾因工作人员违规将涉密 U 盘插入连接互联网的电脑拷贝资料,导致 U 盘内的统计数据被植入木马程序,造成大量敏感信息泄露。事后调查发现,该工作人员为图省事,长期混用涉密与非涉密设备,最终酿成严重后果,不仅个人受到纪律处分,单位的网络保密体系也被迫进行全面整改。
移动设备的使用同样暗藏风险。机关人员不得将手机、平板电脑等带入涉密会议室,更不能在这些设备上存储、处理涉密信息。某机关召开涉密会议时,参会人员王某违规携带手机进入会场,并在会议期间用手机拍摄会议纪要,虽未外传,但被会场保密检查人员发现。王某的行为违反了会议保密规定,单位对其进行了通报批评,并重新强调了 “涉密场所禁用个人电子设备” 的纪律要求。此外,机关人员还需提高对钓鱼邮件、虚假链接的辨别能力,不随意点击不明来源的信息,从源头切断网络泄密的渠道。
会议与口头保密:警惕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机关会议往往涉及重要工作部署和敏感信息,会议保密是机关人员必须绷紧的一根弦。涉密会议需严格控制参会人员范围,发放的会议材料要编号登记,会后及时回收,严禁私自留存或外传。某市政府召开的一次关于城市拆迁的涉密会议后,参会人员张某在与朋友聚餐时,无意间透露了拆迁范围和补偿标准,被在场的房地产开发商听到。该开发商随即提前布局,违规囤积房源,扰乱了市场秩序。张某因过失泄露工作秘密,受到了行政处分,这一案例深刻说明,“祸从口出” 并非危言耸听,机关人员在社交场合必须严守保密纪律,做到 “不该说的坚决不说”。
口头传达涉密信息时,需选择安全的场所和对象,确保信息只在规定范围内知悉。某机关部门负责人在走廊上向下属布置涉密工作,被路过的其他科室人员听到,导致信息扩散。尽管扩散范围有限,但仍违反了口头保密的场所要求。此后,该单位规定,传达涉密事项必须在封闭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无关人员不得在场,从空间上阻断信息外泄的可能。
日常细节:保密意识体现在举手投足间
机关人员的日常工作习惯中,藏着许多容易被忽视的保密细节。例如,离开办公岗位时,需将涉密文件锁入保密柜,电脑设置自动锁屏密码,防止他人趁机查看或拷贝信息。某机关工作人员李某因临时外出办事,未将桌上的涉密文件收起,被前来办事的外来人员翻阅,虽及时发现,但已造成信息泄露风险。单位因此加强了对办公区域的管理,要求人员离开必须 “清桌锁柜”,将保密要求融入日常行为规范。
废旧资料的处理也不能掉以轻心。机关人员不得将涉密废纸、报废的涉密设备当作普通垃圾处理,必须交由单位保密部门统一销毁。某科研机关在搬迁办公室时,将一批废弃的涉密图纸和光盘扔进垃圾桶,被拾荒者捡走后试图出售,幸好被公安机关及时查获。这一事件暴露出废旧资料保密管理的漏洞,也提醒机关人员,保密工作没有 “过期作废” 的说法,即便是不再使用的涉密载体,也需按规定流程销毁。
机关人员的保密工作,没有 “小事” 可言,每一个疏忽都可能成为泄密的缺口。从文件管理的严谨规范到网络使用的严守红线,从会议保密的高度警惕到日常细节的一丝不苟,保密意识应融入血脉,成为机关人员的职业本能。唯有如此,才能在复杂的保密环境中站稳脚跟,切实守护好国家和单位的秘密安全,为机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筑牢坚实的保密屏障。
上一条 : 守护银发群体:老年人信息安全保密不容忽视
下一条 : 筑牢保密防线,守护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