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
- 13241838330
- 电话:
- 0531-87973995
- 邮箱:
- 2087217266@qq.com
- 地址:
-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与齐州路中建锦绣广场2号楼1209室
涉密资料作为承载国家秘密、商业机密等核心敏感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存放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企业利益和社会稳定。从纸质档案到电子数据,不同类型的涉密资料在存放环节面临着物理泄露、技术窃取、环境损坏等多重风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条例、《涉密载体保密管理规定》等法规标准,构建科学规范、全程可控的涉密资料存放体系,是防范泄密风险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存放环境、载体分类管理、流程管控、技术防护等维度,系统阐述涉密资料存放的核心要求与实操规范。
一、涉密资料存放的核心原则与法规依据
(一)核心管控原则
涉密资料存放需严格遵循 “分级管控、全程留痕、最小知悉、技防与人防结合” 的原则。分级管控要求根据资料密级(绝密、机密、秘密)制定差异化存放标准,密级越高,管控措施越严格;全程留痕强调资料的入库、出库、借阅、销毁等全流程均有记录可追溯;最小知悉原则限定接触涉密资料的人员范围,仅授权必要人员访问;技防与人防结合则通过硬件设施防护与人员管理机制协同,构建全方位安全防线。
(二)主要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机关、单位应当将涉密载体存放在符合保密要求的设施、设备中;《涉密载体保密管理规定》对涉密载体的存放场所、防护设施、管理责任等作出细化要求;《电子档案管理基本术语》《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等标准则针对电子涉密资料的存储环境、技术防护等提供了具体规范。这些法规标准为涉密资料存放提供了刚性约束和操作依据。
二、涉密资料存放的环境与设施要求
(一)物理存放场所建设
场所选址与布局:涉密资料存放场所应设置在单位内部安全区域,远离对外窗口、公共通道、境外机构驻地及人员密集场所,与互联网机房、非涉密办公区保持物理隔离。场所内部需划分存储区、操作区、阅览区,设置门禁系统,仅授权人员可进入。
安全防护设施配置:存放场所需配备防盗门窗、视频监控、红外报警、温湿度控制系统等基础防护设备。针对绝密级资料,应存放于专用密码保险柜内,保险柜需固定在地面或墙体上,防止被盗移;存放场所还需配备防火、防潮、防虫、防磁等设备,如气体灭火器、除湿机、防虫药剂、防磁柜等,避免资料因环境因素损坏。
环境参数控制:纸质涉密资料存放环境的温度应控制在 14℃-24℃,相对湿度保持在 45%-60%,避免阳光直射、潮湿霉变或高温老化;电子涉密资料存储设备应远离强磁场、强电场,防止数据丢失或设备损坏。
(二)电子存储环境安全
存储设备选型:电子涉密资料应存储在通过国家保密测评认证的涉密存储设备中,如涉密硬盘、U 盘、光盘等,严禁使用非涉密存储设备或境外生产的存储介质。存储设备需定期进行安全检测,及时更换老化设备。
网络隔离防护:存储电子涉密资料的计算机或服务器必须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实行物理隔离,严禁接入无线局域网、蓝牙等无线设备。涉密信息系统需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软件等安全防护工具,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
三、不同类型涉密资料的存放管理规范
(一)纸质涉密资料
分类存放与标识:按密级、资料类型、形成时间等分类整理,存放于专用档案柜中,档案柜需贴有明确标识,注明密级、存放范围及责任人。绝密级纸质资料需单独存放,实行双人双锁管理,每次存取均需两人共同操作并登记。
载体保护措施:纸质资料需采用无酸纸装订,避免使用金属装订件,防止锈蚀损坏;对破损、老化的资料及时进行修复处理,修复过程需在涉密环境内进行,由专业人员操作,修复后的资料按原密级管理。
(二)电子涉密资料
存储介质管理:实行 “一人一盘一标识” 制度,每个涉密存储介质需标注密级、责任人、使用范围及编号,纳入涉密载体管理台账。存储介质使用完毕后,需及时存入密码保险柜,严禁随意放置或带出涉密区域。
数据备份与加密:电子涉密资料需定期进行异地备份,备份介质同样按涉密要求管理,确保数据在设备故障或灾难情况下可恢复。数据存储过程中需启用加密功能,采用国家认可的加密算法,防止数据被非法读取或篡改;同时禁止将电子涉密资料存储在云存储、公共服务器等非涉密平台。
(三)其他类型涉密资料
涉密声像资料(如录音带、录像带)、实物资料等需根据载体特性采取针对性存放措施。声像资料应存放于防磁柜中,避免磁场干扰导致内容丢失;实物涉密资料需包装密封,存放于专用保险柜,防止损坏或信息泄露。
四、涉密资料存放的流程管控与人员管理
(一)全流程登记管控
建立涉密资料存放管理台账,详细记录资料的名称、密级、载体类型、数量、入库时间、存取记录、销毁情况等信息,确保每一份资料都能全程追溯。资料入库时需由专人核对验收,确认信息无误后登记入账;出库、借阅时需履行审批手续,明确借阅期限和使用范围,归还时进行核查,确保资料完整无损。
(二)人员管理与责任落实
人员资质审核:接触涉密资料的人员需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和保密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的访问权限,签订保密承诺书,明确保密义务和法律责任。严禁非授权人员接触涉密资料,确需参观学习的,需经单位保密管理部门审批,由专人陪同并全程监督。
日常行为规范:涉密人员在存放场所内操作时,需遵守保密规章制度,严禁携带手机、相机等具有拍摄、存储功能的非涉密设备进入;严禁擅自复制、摘抄、传播涉密资料,确需复制的,需经审批并履行登记手续,复制件与原件同等管理。
五、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
(一)常态化风险排查
定期对涉密资料存放场所、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检查,重点排查防盗、防火、防潮、防磁等设备运行状态,检查存储介质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定期开展保密自查,核查管理台账与实际资料是否一致,排查违规存放、擅自存取等问题。
(二)应急处置机制
制定涉密资料存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针对火灾、水灾、盗窃、数据泄露等突发情况,明确应急响应流程、责任分工和处置措施。例如,发生火灾时,优先抢救涉密资料,使用专用灭火设备灭火,避免资料二次损坏;发生数据泄露时,立即切断存储设备与外界的连接,开展数据溯源,采取技术手段阻止信息扩散,并按规定上报保密管理部门。
六、结语
涉密资料存放管理是保密工作的重要基石,其核心在于通过标准化的环境建设、分类化的载体管理、规范化的流程管控和常态化的风险防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线。机关、单位需严格遵循相关法规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善存放管理制度,强化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专业能力,将安全管控要求嵌入每一个环节。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防范泄密风险,确保涉密资料的安全完整,为国家安全和利益提供坚实保障。
上一条 : 密资料存放环境的合规要求与安全构建
下一条 : 涉密设备更新的安全管控:要求与标准化操作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