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咨询电话:0531-87973995
课程类别Product category
政策信息 policy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手机:
13241838330
电话:
0531-87973995
邮箱:
2087217266@qq.com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与齐州路中建锦绣广场2号楼1209室
保密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信息 > 保密知识
防范泄密的措施依据
发布时间:2025-08-27点击量:3

在信息时代,泄密风险如影随形,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安全稳定,还是企业的商业利益,甚至个人隐私,都可能因泄密行为遭受重创。因此,构建严密的泄密防范体系至关重要,而这一体系的搭建有着坚实的法律、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依据。

法律依据:筑牢防范泄密的根基

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约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条例是防范国家秘密泄露的核心法律依据。法律明确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对于国家秘密的确定、变更、解除,以及国家秘密载体的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维修和销毁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规范。例如,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应当按照保密事项范围的规定确定密级,同时确定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这从根本上为防范国家秘密泄露提供了法律保障,警示各类主体严守国家秘密防线。

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法规

在企业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规对商业秘密保护作出规定。商业秘密包括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企业的客户名单、产品研发数据、营销策略等往往构成商业秘密的重要部分。法律禁止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也严禁违反保密义务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企业可以依据这些法规,制定内部保密制度,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维护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

技术依据:打造防范泄密的硬实力

加密技术保障信息安全

加密技术是防范泄密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数据存储环节,通过对存储设备进行全盘加密,如采用 AES(高级加密标准)算法,即使设备丢失或被盗,没有解密密钥,窃取者也无法获取其中的数据。在数据传输过程中,SSL(安全套接层)/TLS(传输层安全)加密协议广泛应用于网络通信,像 HTTPS 协议就是基于 SSL/TLS,确保数据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传输时不被窃取或篡改。对于涉密信息的电子文件,还可以使用数字证书进行加密,只有拥有对应数字证书的授权人员才能打开和查看文件内容,有效防止信息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泄露。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防范外部攻击

防火墙技术是网络安全防护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根据预设的安全策略,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和过滤,阻止外部非法网络访问和恶意软件入侵。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则实时监测网络活动,一旦发现异常流量或攻击行为,IDS 会发出警报,IPS 则能主动采取措施进行阻断。例如,当有黑客尝试通过端口扫描探测企业网络漏洞时,IDS/IPS 系统能够及时察觉并进行相应处理,防止黑客进一步入侵窃取信息。此外,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通过在公用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保障远程办公等场景下员工访问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性,避免信息在公网传输过程中被泄露。

管理依据:构建防范泄密的长效机制

定密与分级管理

机关、单位实行严格的定密管理制度,明确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对国家秘密事项进行精准定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有定密权限的机关、单位应当依据本行业、本领域以及相关行业、领域保密事项范围,制定国家秘密事项一览表,并报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同时,将国家秘密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不同密级对应不同的保密措施和管理要求。绝密级国家秘密是最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因此对其保护措施最为严格,如存储设备需采用专门的高安全级别的加密设备,知悉范围严格限定在最小必要范围等。这种定密与分级管理方式,使得防范泄密工作能够有的放矢,根据不同密级信息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采取相应强度的保护措施。

人员管理与培训

人员管理是防范泄密的关键环节。机关、单位对涉密人员实行 “全周期” 管理。在上岗前,对拟接触国家秘密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保密审查,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工作经历等多方面考察,确保人员可靠。在岗期间,定期对涉密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培训,内容涵盖保密法律法规、保密技术防范、保密违法案例警示等,增强其保密意识和防范技能。例如,组织涉密人员观看泄密案例警示教育片,通过真实案例让他们深刻认识泄密的严重后果。离岗离职时,严格执行脱密期管理规定,对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的就业、出国(境)等活动进行限制和监管,防止其在脱密期内泄露所知悉的国家秘密 。通过对人员的全过程管理,从人为因素层面降低泄密风险,构建起防范泄密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