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
- 13241838330
- 电话:
- 0531-87973995
- 邮箱:
- 2087217266@qq.com
- 地址:
-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与齐州路中建锦绣广场2号楼1209室
保密政策作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重要制度保障,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变迁中不断演进。我国保密政策历经多次调整,每一次变革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驱动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保密政策的发展轨迹。
一、国家安全形势的深刻变化:首要驱动力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保密工作则是守护国家安全的关键防线。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冲突、国际竞争加剧等因素,使我国面临的外部安全威胁日益复杂多元。在这种背景下,保密政策必须与时俱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安全挑战。
随着全球政经格局的日益演进,危害国家安全的窃密活动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手段更加复杂。网络攻击、数据窃取等成为窃密的重要手段,网络空间成为窃密与反窃密斗争的主战场。有关部门近年来先后披露多起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案件、境外 APT 攻击窃密案例,一些机关、单位数据信息被窃取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促使我国不断完善保密政策,强化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数据资源的保护,加大对网络窃密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国家秘密的整体防护能力。
在军事领域,新的作战理念和技术装备的发展,使军事秘密的内涵与外延发生变化。新型武器系统的研发、军事战略的调整、作战指挥体系的变革等信息,成为敌对势力觊觎的目标。为保障军事安全,保密政策在军事秘密的定密范围、密级设定、知悉权限以及传输存储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调整,确保军事信息安全万无一失。
二、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直接推动力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保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为提升保密工作效能提供了强大工具;另一方面,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国家秘密面临新的泄密风险,成为推动保密政策变更的直接动力。
国家秘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涉密载体由纸介质形式为主发展到声、光、电、磁等多种形式,泄密的渠道增多、风险加大、危害加重。例如,大量国家秘密信息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云端,一旦遭受网络攻击、恶意软件入侵或人为失误,极易导致秘密泄露。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虽然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但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智能算法分析挖掘敏感信息。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保密政策积极拥抱科技变革。在鼓励保密科技创新方面,明确国家对保密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鼓励、支持,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法保护保密领域的知识产权,为保密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自强提供法律支持。在制度措施上,规定涉密信息系统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全流程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并配备保密设施、设备,明确涉密信息系统定期风险评估要求,避免 “带病运行”;要求机关、单位加强对信息系统、信息设备的保密管理,建设保密自监管设施,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保密风险隐患。在安全保密产品和技术装备管理方面,明确用于保护国家秘密的安全保密产品和保密技术装备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并建立抽检、复检制度,确保技术防护手段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重要拉力
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安全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加强社会治理等过程中,保密政策需要在保障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释放信息资源的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成为保密政策变更的重要内在拉力。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快速发展,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产生大量核心技术信息、商业秘密和敏感数据。这些信息不仅关系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对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保密政策通过明确企业涉密信息的保护范围和措施,规范涉密信息在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等环节的管理,既保护了企业的创新成果,又促进了产业协同发展。
在社会治理领域,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政府部门在政务服务、公共管理、应急处置等工作中产生和积累了海量数据。其中部分数据涉及国家秘密、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需要严格保密管理;同时,为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又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数据共享和开放利用。保密政策通过完善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明确数据脱敏、加密等技术要求,平衡了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促进了数据资源的安全合理利用,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四、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保密法治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保密工作依法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密政策的变更需要与国家整体法治建设相协调,通过立法、修法等方式,将成熟的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为保密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这构成了保密政策变更的制度保障力。
我国保密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历经多次修订。1988 年制定、2010 年修订的保密法,有力促进了保密事业发展,对于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2024 年对保密法再次进行修订。此次修订将坚持党对保密工作的领导写入法律,完善了党管保密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定密、解密制度,增强条文的周延性和实践中的可操作性;高度重视保密科技创新和科技防护,新增条款支持保密科技创新,完善保密科技防护制度措施,规范安全保密产品和技术装备管理;加强与数据安全法的协同衔接,新增涉密数据管理及汇聚、关联后涉及国家秘密数据管理的原则规定;充分考虑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国家秘密的精准保护,最大限度保障信息资源合理利用。
通过法律修订,将党中央关于保密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实践中的成熟经验固定下来,使保密工作各环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升了保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推动保密政策在法治轨道上不断优化完善。
我国保密政策的变更受到国家安全形势、科技发展、经济社会需求和法治建设等多方面因素的驱动。这些驱动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保密政策持续创新发展,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未来,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持续变化,保密政策也将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动态调整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上一条 : 抱歉暂无数据